《社会分层十五讲》读书笔记
序言
关于本书
《社会分层十讲》最初出版于2008年,迄今已有14年,其间虽然也出过第二版,但内容变动不大,此次出版的《社会分层十五讲》则做出了比较大的修改增删。
作者的研究感悟
- 实践出真知:9年的下乡生活对笔者后来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层研究有什么影响的话,这9年的经历确实对于笔者理解中国的社会分层、城乡差异、最普通农民的需求、农民以家为单位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等,有极大的裨益。这些收益恐怕是从书本上学习不到的。
- 系统学习的重要性:这时候的学习完全没有高人指点,对于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对于文明演变的整体进程并没有认知,所以,这样的读书存在严重缺陷。后来恢复高考,考上大学,笔者才认识到,知识是有学科体系的,高水平的学习也必须是成系统的,而且要循序渐进。
作者的核心观点与遗憾
- 精英治理: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历史看,中国自古是典型的精英治理社会,精英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 作者的遗憾:比较遗憾的是,此次笔者没有安排专门的章节讨论社会下层。笔者在以往的讲课中讨论过社会下层或贫困层的理论,但是,此次囿于篇幅和时间,无法加进来了,希望未来再版时还有添加的机会。
[个人想法]2023年12月12日李强同志逝世,已经等不到再版了
第一讲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概述
核心概念
- 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对人有价值的全部资源的总称,它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
- 社会分层的两大基本问题 (by 伦斯基):
- 地位差异结构: 谁得到了什么?第一个方面是社会的不均等结构或者说“地位差异结构”,即社会分为地位高低不等的结构或社会地位差异的网络。
- 地位准入机制: 为什么得到?第二个方面研究的是人们究竟是怎样进入地位差异结构的,比如从各级学校毕业的学生如何进入职业的分层位置,有的穷人后来变成富人,有的富人后来变成穷人。社会学家管这种进入的程序叫作“地位准入”(recruitment)机制。
核心议题:合理性与公正性
但最为核心的问题不是“均等不均等”问题,最为核心的还是“合理不合理”“公正不公正”问题。老百姓意见大的还是一些不合理和不公正的现象,比如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侵吞国有资产、欺压百姓、违法乱纪等。老百姓最不能容忍的是这些问题。至于一些真正有贡献的人获得数百万元奖金,比如,水稻专家袁隆平、计算机专家王选各获得500万元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老百姓不但没有意见,反而认为很合理、很公正。
很多老百姓关心的并不是教育原本的功能,而是关心教育所造成的社会分层。
分层标准背后的目的
- 理论家采用不同标准的目的:换言之,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
- 两类不同目的 (by 伦斯基):
- 激进主义者: 旨在发动阶级斗争,强调对立与冲突,标准严格。一类旨在发动和组织社会运动、阶级斗争,因而它更强调社会不平等对立与冲突的一面。依此目的,社会分层、阶级划分的标准必须十分严格,各阶层、群体、阶级之间应有本质区别并需要揭示冲突的内在根本原因。
- 保守主义者: 旨在调和利益群体,强调非本质区别,标准宽泛。另一类则旨在调和各利益群体或阶级,依此目的划分的阶层、阶级的标准则可以较为宽泛。各群体、阶层、阶级的区分多是非本质的。
分层资源与关系
- 十大重要资源: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以上三种属于经济资源),以及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人力资源。
- 转型期“熟悉人”关系 (Guanxi) 的双重作用:我们知道,改革的本质就是人们或人群利益关系的调整。在不同的社会里,利益调整的渠道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熟悉人”就是利益调整的重要渠道。
我们可以总结,转型时期“熟悉人”关系对分层的影响同时存在两个方面:聚集财富的作用和分散财富的作用。 - 阶级/群体内部特征:同一阶级或群体成员之间有社会交往的可能性,有社会认同感,可以形成社会交往关系,甚至有密切的接触,社会距离很小。
- 声望分层:声望分层的优点是能反映社会心态,表现真实互动的社会成员的地位评价;缺点是很不稳定。
第二讲 传统社会分层理论
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
- 阶级的形成阶段:
- 自在阶级 (Class in itself): 仅有共同的经济地位和利害关系。
- 自为阶级 (Class for itself): 形成真实的社会互动、行动和政治组织。马克思的观点是,阶级的形成有两个阶段,有了共同的经济地位和利害关系只是第一个阶段,有了真实的社会互动、社会行动和政治组织以后才是第二个阶段。
[个人想法]
自在:强调事物固有、客观、无需外在能动因素介入的存在状态。它作为“物自身”呈现,没有内在的动态变化或自我修正的能力。
自为:描述的是带有自我意识和主动能动性的存在状态。这样的存在者不断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来塑造、超越和再定义自己的存在。
简单来说,自在即“仅仅是存在”,而自为拥有主观能动性。
- 马克思革命预言未实现的原因:
- 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平等程度会下降。 [个人想法]随着一个国家发展,不平等先上升后下降(倒U型)。
- 冲突调节机制制度化: 资本主义建立了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 (达伦多夫观点)。
- 中间阶级的壮大: 西方社会下层阶级规模缩小,中间阶级扩大。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 分层三维度:
- 阶级 (Class): 由市场机会决定。总之,马克思是从生产的领域去区分阶级,而韦伯是从市场的领域去区分阶级。
韦伯认为,阶级是指在生活机会、商品占有和经济收入等方面有着一致利益的群体。 - 身份群体 (Status Group): 由生活方式、声望和荣誉决定。身份群体的区分显示了韦伯的所谓“价值合理行动”(value rationalaction),即建立在行动者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信仰基础上的行动。这种行动并不计较经济上的利益得失,而是价值观判断的结果。
笔者认为,区分身份地位的指标多是一些非连续型的、异质型的指标。比如,收入是个连续型指标,它难以区别身份;而职业是个非连续的、异质型的指标,它可以区分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这样的身份群体。
区分身份地位指标的再一个特点是,它们多与一些“先赋因素”(ascribed factors)有关。 - 政党 (Party): 围绕权力的获取与施展而形成的组织。
- 对阶级行动的质疑:韦伯既质疑阶级利益的概念,也质疑建立在共同阶级地位上的那种“共同行动”(communalaction)。韦伯认为,“阶级利益”(class interest)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因为每一个个体的工人之间的利益差异也很大,这种差异源于工人自身也有劳动技能上的高、中、低之分。
埃米尔·涂尔干 (Émile Durkheim)
- 功能主义视角: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众多部分所构成的统一体,每一部分都为维持社会整体的平衡发挥着一定功能。
- 劳动分工与有机团结:分工使人与人形成了内在的相互依赖关系。分工“在人与人之间构建了一个能够永久地把人们联系起来的权利和责任体系”。所以,涂尔干就将“归因于劳动分工的团结称为‘有机’团结”。
- 职业共同体:从一个角度看,涂尔干的分层,也属于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思路,不过他突出了另一种共同体,即分工基础上的职业共同体。职业共同体的特点是兼顾马克思的经济和韦伯的身份群体。
所以,虽然韦伯分析了三种共同体,但从对社会整合的意义看,还是涂尔干提出的职业共同体更为现实。
第三讲 新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
拉尔夫·达伦多夫 (Ralf Dahrendorf) - 冲突理论
- 理论核心: 社会建立在强制之上,冲突与变迁是常态。社会是建立在一些要素被另一些要素强制的基础之上的,解体、冲突和变迁不断发生。社会并不稳定,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动、动荡之中,强制、冲突和变迁随处可见,这些倒是社会的更为真实的写照。
- 对马克思理论的修正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
- 资本的分解: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理阶层出现,削弱了资本家与工人的直接对立。 [个人想法]原来是这样,之前只看马克思的理论和国内的宣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看来还是要多读现代的书追逐发展。
- 劳工的分化: 工人阶级内部分化为高技术、半技术和无技术工人,同质性减弱。
- 冲突的制度化: 阶级斗争被置于制度框架内,通过谈判、协商等方式解决,冲突烈度降低。
- 权力与权威 (核心概念):
- 权力 (Power): 即使遇到反抗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与个人相联系。
- 权威 (Authority): 命令被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与社会位置/角色相结合。
- 强制型协作团体 (ICA): 任何存在权威关系的组织,内部都存在强制性,是冲突分析的基本单位。
- 冲突群体形成与社会变迁理论:
- 利益转化: 从潜在利益(客观对立)到显在利益(主观意识到对立)。
- 群体转化: 从准群体到利益群体。
- 形成条件: 政治环境、社会结构支持(非偶然进入)、有效沟通。
- 冲突的维度: 强度 (intensity) 和 暴力 (violence)。
- 冲突的功能: 冲突可以推进社会变化、变革乃至进步。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 - 世界体系理论
- 核心观点: 必须在世界体系的框架内理解单个国家的阶级结构。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内部的阶级差异和阶级斗争,就必须将这个国家放到世界体系中才能够搞清楚。
- 核心-边缘结构:
- 世界分工: 核心区进行高利润生产,边缘区进行低利润生产。
- 不平等交换 (Unequal Exchange): 核心区通过贸易从边缘区转移剩余价值。
- 结构性后果:
- 发达国家(核心区)可以利用转移来的剩余价值,支撑起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 不发达国家(边缘区)的劳动者收入被压低。
- 人才从边缘区流向核心区,形成“回流效应”(backwash effect),加剧不平等。
- 新殖民主义: 直接殖民结束后,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安排实现的“无形的帝国”控制。
其他新马克思主义观点
- 哈里·布雷弗曼 (Harry Braverman) - 劳动与垄断资本:
- 去技能化: 资本主义分工剥夺了工人的技术,使劳动简单化。
- 两极分化: 形成高技术、高薪酬的少数和从事简单操作、低价值的多数。
- 阶级结构: 低层白领也应归入工人阶级,社会本质仍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 法兰克福学派 (如马尔库塞):
- 革命主体的消失: 发达工业社会中,工人阶级因生活水平提高而失去革命性。
- 单向度的人: 被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整合,批判精神丧失。
- 尼科斯·普兰查斯 (Nicos Poulantzas):
- 阶级的政治性: 阶级不仅是经济群体,更是政治实体。只有形成政治实体时,才具有阶级的完整意义。普兰查斯的观点是,如果只是讲经济上的利益群体,那还不是阶级,那仅仅是经济上的利益群体,与阶级没有关系,只有当一个经济的利益群体形成政治实体的时候,它才具有阶级的意义。
- 权力: 阶级实现其特殊客观利益的能力。
第四讲 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
核心思路
韦伯认为,阶级是我们实际看到的人们生活水平不同的群体。人们的生活机会不一样,即我们所观察到的人们在实际消费过程中过着不同的生活,他解释这就是阶级。20世纪70年代以后,凡是按照这个思路去解释的理论家,我们一般把他归为新韦伯主义的派别。
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
- 市场能力 (Market Capacity):个人可以带到市场上增强其讨价地位的各种形式的相关属性。
- 三种重要市场能力:
- 生产资料的财产占有。
- 教育或技术资格的占有。
- 体力劳动力的占有。
- 阶级结构化 (Class Structuration):
- 流动封闭性 (Closure): 市场能力相似的群体内部流动频繁,代际间易于再生产。
- 阶级感知 vs 阶级意识:
- 感知: 接受相似的态度、信仰和生活方式,但不一定意识到阶级归属。
- 意识: 认识到阶级归属和其他阶级的存在。
- 革命意识的形成: 需要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专家的引导,不能自发产生。
- 经济与政治分离:吉登斯表述的,将政治与经济和经济管理分离是资本主义社会寻求社会稳定的一种统治经验。......分离经济与政治显然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
弗兰克·帕金 (Frank Parkin)
- 社会屏蔽 (Social Closure):韦伯认为,各个社会集团都试图将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可能性归属到具有某种资格的小圈子里,社会屏蔽就是为此设定的这样一套资格的程序,符合资格者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
- 目的: 排除他人(exclusion),保障集团利益。
- 现代形式: “文凭主义”(credentialism) 是典型的社会屏蔽,通过提高教育证书的地位来控制关键职业位置。 [个人想法]比如说某些代际传递的国企。
- 两种屏蔽类型:
- 集体排他: 基于出身、血统等先赋因素,对整个群体有利。
- 个体排他: 表面上基于个人竞争(如考试),但结果仍有利于优势群体的子女。
- 社会流动的影响:
- 向上流动是“政治安全阀”: 个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会削弱其通过集体行动改变阶级命运的意愿,并将潜在的下层领导人吸收殆尽。
- 流动与政治态度: 向上流动者倾向于从左翼转向右翼;向下流动者则因心理上不愿承认现状,不一定转向左翼。
- 社会文化缓冲带: 由低层白领构成,位于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多数社会流动围绕此地带发生,缓冲了两极的直接冲突。
戴维·洛克伍德 (David Lockwood)
- 阶级地位三维度 (分析白领职员):
- 市场地位 (Market Situation): 经济收入、福利、机会。
- 工作地位 (Work Situation): 在劳动分工中的社会关系。
- 身份地位 (Status Situation): 社会声望、出身、教育等。
- 对“白领无产阶级化”的分析:洛克伍德证明,所有进入无产状态和雇佣劳动者状态的社会阶层,完全可能处在不同的市场地位上。......意识上的差别不过是一种现象,更为核心的是这些群体在市场地位上就是不同的。
- 阶级意识的起源:
- 雇主与雇员之间利益分化的意识。
- 雇员中利益共同体形成的意识。
- 核心: 个人对立意识发展为集体对立和团结意识。
- 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他认为,统治阶级从来都是给与自己联系最为密切的那些品质、活动赋予最高的价值评价和声望,从而使自己的地位合法化。
[个人想法]
精妙。 - 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启示:
[个人想法]所以实践时,阶级的划分本质上还是服务政治的需要,与学术上阶级的划分是不一样的。
怎样看待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呢?应该说,这样的提法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如果采用洛克伍德的分析方法,对知识分子的市场地位、工作地位和身份地位进行细致分析,就会发现......知识分子与体力劳动工人的地位还是有重要区别的。
第五讲 新涂尔干主义与中国的社会整合
当代社会的趋势
- 阶级的消亡: 主要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现象让位于更小、更具体的职业分层。当然,该书也指出,他们所说的阶级消亡主要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至于在亚、非、拉等政治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国家,阶级现象仍然很突出。
- 现代社会屏蔽: 在具体的职业层次上实现,形成和维持了各种文化亚群体。
中国社会整合的路径:培育职业共同体
- 核心观点:本节的核心就是要探讨,如何培育新的社会共同体以推进中国新的社会整合。笔者的观点很明确,这个新的共同体就是职业共同体。
- 当前的问题:
- 官本位思想严重: 各行各业追求行政级别,专业技术人员的地位需要官位来确认。
- 上升机制导致职业不认同: 社会呈“倒丁字型”结构,多数人处于下层,但流行价值观是鄙视下层,导致人们不尊重自身职业,缺少敬业精神。
- “仇富”心态的误区:问题的关键不是富有不富有,而是富有者是否承担了社会责任,企业主是否承担了应尽的社会责任。
第六讲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核心思想
它认为,在社会进行的全部活动中,有些活动只有具备特殊品质、特殊能力的人才可以做,而另一些活动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因此,社会对于不同品质、不同能力、不同责任、不同劳动的人给予不同的报酬、地位就完全合理。
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
- 理论前提: 社会秩序是如何可能的?社会通过共同价值体系实现整合。
- 分层的决定因素: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之高低,是由社会上的其他人,根据这个人所能做到的与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程度决定的。
他多次强调,财富并不是分层的首属标准,财富的主要意义仅仅在于它是一种社会成就的象征。分层的首属标准仍然是共同的价值观念。
[个人想法]
我感到很绝妙。第一个观点是指与统治价值的相一致的程度,此处对财产的分析,本质上是在说形成了一种财产共识。 - 帕森斯理论四要点:
[个人想法]帕森斯功能主义的理论论述实乃绝妙。
- 地位由他人的道德价值观评价决定。
- 评价依据是共同价值体系。
- 共同价值体系由社会的首要制度塑造。
- 实践了该价值观的人获得高地位和高报酬。
戴维斯-莫尔理论 (Davis-Moore Theory)
- 核心命题: 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机制,用以激励有才能者去填充对社会功能更重要的位置。
- 决定位置报酬的两个因素:
- 功能重要性 (Functional Importance): 该位置对社会生存的重要性。
- 人才稀缺性 (Scarcity of Personnel): 填补该位置所需的天赋和训练。
- 对理论的批判 (by 图闵 Tumin):
- 重要性是主观评价: 没有客观标准来衡量何为“重要”。
- 忽视权力因素: 高地位者利用权力垄断机会,而非公平竞争。分层体系是现有精英维持特权的工具。图闵进而批评说,社会分层体系实际上起的是维持现存制度的作用,它给精英提供了政治权力,而精英通过政治权力获得意识形态的统治权,而意识形态统治权又使得现存制度更为合理化。总之,如果按照戴维斯-莫尔理论的观点,现存的一切永远合理。
[个人想法]
现存的一切永远合理。 - 人才浪费: 分层制度阻碍了下层有才能者的发现和培养。
- 报酬与贡献不符: 明星、财富继承者等获得高报酬,但其社会贡献存疑。
- 象征效应: 地位差异可能源于“晕轮效应”等象征性因素,而非实际技能差异。
第七讲 阶级结构的测量:赖特模型与戈德索普模型---
埃里克·赖特 (Erik Olin Wright) - 新马克思主义模型
- 核心: 基于剥削关系来定义阶级,剥削源于对不同资产 (assets) 的不平等占有。
- 四种资产与剥削:
- 生产资料资产 (Capital assets): 产生资本主义剥削。
- 组织资产 (Organization assets): 管理者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产生官僚式剥削。
- 技术资产 (Skill/Credential assets): 专家/技术人员的稀缺技能,产生技能剥削。
- 劳动力 (Labor power): 工人唯一拥有的资产。
- 矛盾的阶级地位: 某些阶级同时处于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位置(如管理者、专家)。
- 阶级分析的层次:
- 宏观模型: 阶级结构如何限制阶级斗争。
- 微观模型: 阶级结构如何塑造阶级意识和阶级实践。我们通常爱说地位决定意识,赖特不同意,因为这里的影响只是一种概率,总有例外的情况,比如一个工人也可能在意识上更倾向于资产者。
[个人想法]
位置决定意识 ❌
位置决定意识选择实践的概率分布 ✔ - 实证研究发现:
[个人想法]社会的实证研究太难得了。
赖特采用自己的阶级分类模型,研究了1960~1990年30年间美国阶级结构演变的情况。......阶级结构演变的结果否定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预测,而支持了后工业社会理论的预测。
约翰·戈德索普 (John H. Goldthorpe) - 新韦伯主义模型
- 核心: 基于雇佣关系和就业条件来划分阶级,关注人们在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单位中的地位。
- 两大区分标准:
- 服务关系 (Service Relationship): 雇员将长期服务承诺与忠诚交换高水平、有保障的薪酬和职业前景(主要适用于专业人员和管理者)。
- 劳动合同 (Labour Contract): 雇员用离散的劳动量交换即时工资(主要适用于工人阶级)。
- 阶级分类: 提出包含7个(或11个)阶级的详细分类方案,主要用于社会流动研究。
[个人想法]戈德索普的分类更像是一维量化指标的树形分法,而赖特用的是多维度多向度的二维(准确来说是三维)分法(资产的占用,技术的有无,雇佣情况)。所以赖特的分类要有意义的多。 - 社会流动研究发现:
- 无趋势假说: 工业化社会一旦成型,其总体流动率会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不会持续走向更开放。
- 封闭性命题: 社会流动存在封闭性,大部分人最终会流入与自己出身阶级相近的阶层。
- 先赋因素: 优势阶级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将优势传递给子女。
第八讲 中国社会结构的测量
陆学艺课题组 - 十大社会阶层模型
背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陆学艺研究员牵头,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
代表作: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研究的敏感性与难度:由于在这些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该课题并没有完成预定的成果,而是出版了一部介绍国际上阶级阶层的理论著作......由此可见此问题研究的敏感性与难度。